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时间:2020-1-9 作者:中国洛都网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新市镇位于金沙江下游北岸,屏山县境西南方,是进出大小凉山的咽喉,界二省连五县聚三江,因商贸繁华,70、80年代曾有川南集镇“小香港”之称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2019年初,屏山县吹响全县脱贫摘帽的号角,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乡镇之一,新市镇成立脱贫攻坚联合党委,创新实行1个联合党委统一领导,保障、扶贫、项目、财务、督查5个镇级工作组综合指导,27个村每个村一个驻村工作组的“1+5+27”工作模式,以村为作战单位,实行组长负责制,在镇联合党委的统一部署下,问题研究以村、镇、联合党委三级分级研究,快速决策,层层压实责任,不断提升一线扶贫干部服务大局的组织动员力、快速反应力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新市之变,变在安全住房得到彻底保障。2003年-2012年,十年移民迁建,新市集镇整体后靠搬迁,农村发展也因此 有了“十年欠账”,“不安全住房”数量庞大,是新市镇脱贫攻坚最大的“硬骨头”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欠账必须要还,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,新市镇党委政府明确了以聚居点建设为中心,统规自建和维修加固为辅的建房原则,编制《屏山县新市镇农村困难群众危房维修加固细化方案》,对维修加固涉及的建设内容及补助标准进行了明确。部分村地理条件复杂,农户进聚居点意愿变动频繁的,采用边规划、边施工、边设计的方式及时现场调整,部分村由于夏汛,道路垮塌,无法及时运输建筑材料的,采用挖掘机、小货轮多次转运的方法,确保聚居点保质保量按时交房。一年半时间,全镇建设聚居点58个,总建筑面积75216.81㎡,覆盖农户884户2894人,相当于在农村新建一个新市集镇。十年移民搬迁,四年建设一个新集镇,而为了脱贫攻坚,新市镇党委、政府一年半时间就在农村新建了一个新集镇,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安全住房问题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新市之变,变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2014年以来,全镇投入财政资金2.98亿元,通村通组硬化路177公里,泥结碎石路90公里,产业路270公里,27村已全部通水泥路,95%以上的生产组通泥结石路,新建蓄水池500个,饮水管网180公里,农村安全人饮覆盖面达90%,移动、联通通信覆盖全镇99.9%区域,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,困扰群众多年饮水难、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新市之变,变在产业结构初级雏形。路畅通了、修新房了,这还远远不够,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,近年来,新市镇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,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特色农业,全面推行禁用除草剂,以改良品种、提升品质、打造品牌为重点构建覆盖全镇的农业产业体系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结合辖区内土质、海拔、光照等自然禀赋,大力实施“1133”产业发展战略,即:发展沿江1万亩生态枇杷产业园、高山1万亩食用笋产业园(间种草果)、二半山3万亩富硒李子产业园、3千亩优质烤烟示范园。截至2019年全镇已完成枇杷4000亩,食用笋5000亩,李子2万亩,烤烟3000亩种植,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23户,牛总存栏数2317头,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 9户,生猪存栏量4851头头,规模产业发展初具雏形。


四大变化看新市镇脱贫奔康之路

8月1日,大塘村茵红李种植大户薛屏家门口人头攒动,一筐筐茵红李源源不断的抬上了小货车,“受7.28暴雨影响,道路垮塌,本来以为村里这2万斤已经摘下的茵红李一定砸手里了,结果镇上马上紧急把路保通,现在我们是一点也不愁了,把这一批李子装上车,我们就等着分钱了。”薛屏高兴地说。

新市之变,变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。内生动力不足,是扶贫路上最大的“拦路虎”。 新市镇是农村外出务工大镇,全镇户籍人口2.5万人,近1.3万人外出务工,务工职业多以高压顺变电为主。镇党委政府将外出务工经济作为短期内农民经济增收渠道,根据市场需求,邀请专业人员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“订单式”培训,取得相应资质,提高务工收入。

同时,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,充分发挥村规民约、农民夜校的作用,累计开展农民夜校培训600余场次,新建村级活动阵地14个,完成市、县级“四好村”示范村创建9个,农村文化活动场所、公益设施逐步完善,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,严格落实党务、村务、财务、项目“四公开”制度,群众知晓率、参与率得到提升,获得感、幸福感和认可度逐步增强。

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:lpp1991@vip.qq.com 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